科學號
地球的表面70.8%被海水覆蓋,海洋的平均水深是3800米,其中超過2000米的深海區(qū)占海洋面積的84%。巨深的海水,使人類認識深海底部非常困難,以至于在人類早就踏上月球的今天,對深海的了解還遠遠不如太空。但是,深海蘊藏著無窮的秘密和未知,正待人類的不斷探索。
從科學號到科學三號科考船,從深潛蛟龍?zhí)柕接媱澲械娜虻谌龡l大洋科考船“夢想號”……青島正在成為中國探索深海的主要基地之一。 2017年,從青島出發(fā)的科研航次,正在鐫刻中國探海的新深度。
科學號:目標西太平洋
1月2日:深海潛標數據實時傳輸
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,于2017年1月2日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(qū)的母港。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對兩套深海潛標進行實時傳輸改造,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,實時傳輸回的數據將提高海洋氣候和環(huán)境預報的精度,刷新了單一航次布放、回收深海潛標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。
4月6日:上萬海里探秘西太平洋
2017年6月9日,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完成“西太平洋中南部水體綜合調查航次”和“雅浦海山區(qū)綜合地球物理調查航次”,順利返回青島。本次科學考察4月6日從青島出發(fā),歷時65天,總航程11200海里。
其中,“西太平洋中南部水體綜合調查航次”歷時41天,“雅浦海山區(qū)綜合地球物理調查航次”歷時21天。沿途開展了重磁、多波束等多學科調查內容,共采集920km多道地震測線,完成5次電視抓斗取樣作業(yè),并成功回收6臺海底地震儀。航次首席科學家董冬冬介紹,本航次結束后,中科院海洋所實現了對該海區(qū)天然地震超過2年的連續(xù)觀測,同時也獲得寶貴的巖石樣品數據,數據覆蓋了雅浦俯沖帶系統的所有重點構造單元,覆蓋面積超過16萬平方公里。這些數據的獲取標志著中科院海洋所初步構建起雅浦海山區(qū)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觀測網絡,數據的豐度和精度均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。
7月29日:重大海洋探測裝備協同作業(yè)
科學號于2017年7月29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(zhàn)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“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”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任務。這個航次實現了我國重大海洋探測裝備協同作業(yè),并首次實現不同類型水下機器人交會拍攝。航次首席科學家孫松介紹,本航次中,在探索號自治式水下機器人海底作業(yè)同時,科學號又布放了發(fā)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開展精細調查和作業(yè),而且首次實現了這兩類水下機器人在深海交會拍攝。本航次中,發(fā)現號還從南海一冷泉區(qū)采集到大量生物樣品,包括潛鎧蝦、貽貝和阿爾文蝦等,這有助于科研人員開展極端環(huán)境下生物進化與演變、冷泉生物多樣性、冷泉生物基因測序,以及冷泉生物與地質環(huán)境的關系等方面研究。
8月7日:探秘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區(qū)
2017年8月7日,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從深圳起航,赴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區(qū)開展科學考察,在卡羅琳海山區(qū)進行地形地貌、底質環(huán)境、生物生態(tài)、理化環(huán)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與研究。科學家將利用發(fā)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、溫鹽深儀(CTD)、多波束測量系統和淺地層剖面儀等探測裝備,探究卡羅琳海山的底棲生物多樣性、浮游生物生態(tài)和海山區(qū)地質環(huán)境等科學問題。
9月9日:執(zhí)行南海冷泉綜合考察航次
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并短暫休整后,于2017年9月9日從三亞起航,執(zhí)行中國科學院戰(zhàn)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“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(qū)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”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。
10月15日: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
2017年10月15日科學號緩緩駛離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新區(qū)園區(qū)碼頭,執(zhí)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西太平洋開放航次任務。本次科學考察10月15日從青島出發(fā),歷時33天,總航程5600海里。本航次獲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氣象、海洋生物生態(tài)、化學和沉淀物的相關數據和樣品,特別是針對棉蘭老冷渦和哈馬黑拉暖渦開展的多學科同步觀測試驗,為認識西太平洋多尺度環(huán)流變異以及氣候和環(huán)境效應提供了觀測和基礎數據支撐。
11月26日:戰(zhàn)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探索
2017年11月26日,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緩緩駛離中科院海洋所薛家島碼頭,赴西太平洋執(zhí)行“西太主流系潛標觀測網維護及升級”2017年綜合考察航次。該航次是中國科學院戰(zhàn)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“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”的航次之一,航次共分2個航段,主要任務是維護并升級優(yōu)化我國在西太平洋構建的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,同時新布放一批潛標,為我國的氣候預報和環(huán)境保障業(yè)務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。
科學三號:目標黃海和東海
4月20日:近海生態(tài)災害發(fā)生機理與防控
2017年5月23日,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完成“近海生態(tài)災害發(fā)生機理與防控策略”鰲山創(chuàng)新航次任務,順利返回青島??茖W三號4月20日從青島起航。34天時間里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海洋科研數據及樣品。觀測了4月至5月南黃海海域綠藻和馬尾藻分布及變化態(tài)勢,監(jiān)測了春季東海赤潮發(fā)生情況,并查明了大型水母碟狀體及水母幼體的出現情況和分布范圍。
6月8日:赴南黃海開展?jié)G苔聯合調查
2017年6月8日“世界海洋日”當天,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薛家島碼頭起航,赴南黃海執(zhí)行為期約16天的滸苔調查聯合航次。本航次共布設75個調查站位,旨在查清南黃海海域滸苔發(fā)生情況,揭示滸苔微觀繁殖體分布,查明滸苔在漂浮過程中的生長、生理狀況,驗證對滸苔中期發(fā)展過程的科學認知。
蛟龍?zhí)柹顫摗?2月7日科學號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,返回薛家島。
蛟龍?zhí)枺盒履复瑏砩?/p>
五年試驗性應用階段結束
2017年6月23日,搭載著蛟龍?zhí)栞d人潛水器和科考隊員的“向陽紅09”船順利返回青島,標志著2017年蛟龍?zhí)栐囼炐詰煤酱?(中國大洋38航次)圓滿結束,也標志著蛟龍?zhí)栁迥甑脑囼炐詰秒A段圓滿結束,即將步入業(yè)務化運行階段。
據了解,本航次三個航段歷時138天、航行18302海里,蛟龍?zhí)柪塾嬒聺?0次,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、中國南海、西北太平洋,作業(yè)地形涵蓋海山、熱液、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(qū)域。自2013年應用以來,蛟龍?zhí)栐谔窖蟆⒅袊虾:陀《妊蟮绕叽蠛^(qū)的海山、冷泉、熱液、洋中脊、海溝、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(qū)域,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,實現了100%安全下潛,作業(yè)能力覆蓋7000米以淺全球海洋面積99.8%的海域。
圍繞我國2017年重點研發(fā)計劃“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采礦試驗工程”項目的海上試驗選址及評價工作,第二航段利用蛟龍?zhí)柤夹g優(yōu)勢基本圈定了我國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試采試驗目標靶區(qū),掌握了南海典型區(qū)域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征,開展了海洋地質、海洋化學、物理海洋等多專業(yè)海洋環(huán)境基線調查,獲得的高精度定位數據、高質量原位研究樣品。
升級后將執(zhí)行全球新航次
蛟龍?zhí)栕?017年6月23日回歸,要進行兩年的技術升級,之后將同它的新母船一同步入業(yè)務化運行,和我國深海其他高新技術裝備協同作業(yè),執(zhí)行2020年的全球航次科考任務。在全球航次中,蛟龍?zhí)枌⒃谑澜缰饕^(qū)都執(zhí)行下潛任務,沿途將停靠“一帶一路”的主要國家。
青島晚報/掌上青島/青網 記者 王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