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則新聞流傳甚廣,稱英國能在金牌榜上力壓中國,是因為他們也是“舉國體制”。實際上,用“舉”國體制形容英國的奧運資助制度,是太抬“舉”英國了。英國不會、也沒有能力建立起像中國一樣的包辦一切的體育制度。
中國的舉國體制,大體來說,是以體育行政部門為主導(dǎo),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務(wù),以計劃手段配置體育資源。以各級體育行政單位為中心的管理體制,專業(yè)運動隊為中心的訓(xùn)練體制,奧運會全運會為中心的競賽體制。
這種體制從1949年之后逐步建立,但正式提出舉國體制的概念則要到1980年代初了,1984年是1949年后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,連奪15金,位列獎牌榜第四位。頭一次征戰(zhàn)奧林匹克就取得如此佳績,中國嘗到了舉國體制的甜頭,此后,這一制度不停升級鞏固,中國體育在奧運會賽場上也越來越成績斐然,并于2008年達到了高峰,在主場取得了獎牌榜第一的位置。
然而,光鮮背后,是舉國體制的暗瘡。近年來,這一體制越來越受到詬病,弊端日漸顯現(xiàn),比如僵化的行政指令、唯金牌論、一將功成萬骨枯式的人才選拔、大量的納稅人資金投入。這開始讓中國人思考,舉國體制到底值不值得提倡。而此番英國趕超中國,似乎給舉國體制的擁護者打了一針強心劑。
事實并非如此,新聞所稱的英國舉國體制,只是中國人的附會而已。確實,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英國只奪得一枚金牌,位列獎牌榜第36位,為了重振體育大國的地位,英國政府開始資助體育。1997年,英國體育局(UK Sport)成立,歸屬于英國文化、媒體和體育部管理,通過政府撥款和國家彩票的資助,提高英國在奧運會上的成績。不得不說,這一舉措效果顯著,此后英國的奧運會成績?nèi)諠u出色,今年甚至超過中國。
但是,需要指出的是,英國的政府資助與中國的舉國體制相差甚遠。與中國的體育行政化管理不同,英國的體育很大程度上是商業(yè)化的。英國體育局也只是專為奧運會、殘奧會而設(shè),并沒有包攬體育界的各個方面,即使是對體育的資助,也不是沒有選擇,而是對一些乏人關(guān)注的精英項目予以資助。
即使是行政管理,也與中國的僵化體制不同。英國的體育管理機構(gòu)多為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(gòu) ( non-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),比如英國體育局以及英格蘭、威爾士、蘇格蘭、北愛爾蘭的體育局,這種機構(gòu)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行使行政權(quán)力,但不是政府機構(gòu)的組成部分,與其說是行政管理倒不如說是公共管理。
在資金補助上,英國這樣的“蕞爾小國”顯然無法與中國相比。以2013至2017年這一周期而言,由英國政府和國家彩票撥款5.43億英鎊,約合人民幣48億。但是,光是中國政府每年給國家體育總局的財政撥款,每年就有好幾十億,比如2015年有27.29億、2014年有25.32億,兩年相加就遠超英國體育局四年的撥款了。
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方面,中國可以用豐富的經(jīng)驗打敗英國。